捐赠故事 . 爱的传递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捐赠故事 . 爱的传递 -> 正文

66年党龄胡继忠教授为抗疫捐出30万元积蓄

发布日期:2020-03-11   点击量:

66年党龄胡继忠教授为抗疫捐出30万元积蓄

通讯员 郭永秀

一位耄耋之年的北航老人,面对凶猛的疫情,他心系家国,坚持捐出30万元积蓄,因为自己是有6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献爱心不图名,84岁的他婉拒采访,但他的贡献在北航人心中早已响当当。他,就是原北航航空学院轻机室主任、优秀共产党员,我国超轻型飞机事业的开拓者胡继忠教授,始终“像蜜蜂那样为人民辛勤工作”。

捐助30万,“尽微薄力量”

这天,北航离退休教职工党委书记查国清接到了胡继忠教授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老人的声音焦急而恳切:“国家发生疫情,我心里很着急,决心捐款30万元,请您一定支持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

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带头为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捐款,进一步凝聚起全党铭记初心使命、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在北航,共产党员积极踊跃响应,离退休党员中就有1400多名捐款。

不过,30万元的数额还是让查国清吃了一惊,这对一位84岁的老人来说,并不是个小数字。查国清委婉劝说胡继忠教授把钱留于养老急用,但老人不肯挂断电话,再三恳求党组织帮助他。他说:“我中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66年的党龄,我一辈子没有向党组织提出过任何困难,这次也是我第一次向党组织求助,希望一定能帮我解决……”


耄耋老人步履蹒跚

胡继忠教授家住校外,不久前从外地返京。居家隔离期间,他十分关注疫情,一直打听如何捐款献爱心。隔离期一结束,他立刻请求办理进校园的相关手续。他腿脚并不灵便,上下楼时需要扶着楼梯慢慢上下台阶。工作人员几次想前去搀扶,都被他谢绝了。

办理捐赠签字手续

按照流程办理捐赠手续,签完字后,胡继忠教授终于松了一口气,神情也轻松了许多。他激动地表示,感谢学校党组织给了他这个机会:“让我在疫情当前,能够尽自己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微薄力量。”言语真诚,令人动容。

“蜜蜂”创“奇绩”,填补多项空白

在北航,许多人都对“蜜蜂”系列轻型飞行器有着或深或浅的印象,航空航天博物馆中展示着它们的飒爽英姿。从“蜜蜂1号”开始,一代代“蜜蜂”在国民生活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辛勤工作,扮演着重要角色。

现藏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蜜蜂11

胡继忠正是“蜜蜂”系列飞机的总设计师。“报考北京航空学院,当一名人民的飞机设计师”是少年胡继忠的美好理想,也是他后来人生轨迹的写照。他用一生实践着“像蜜蜂那样为人民辛勤工作”的愿望,为我国超轻型飞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填补了国内超轻型飞机和共轴式直升机等航空领域的空白。

右二为胡继忠

如果说今天的大型客机只是舷窗小小的交通工具,那么超轻型飞机就是让人真正置身于天空与大地之间,享受到畅快无比的飞行体验的翅膀。得益于其轻小的特性,超轻型飞机也在农业、畜牧业、空中摄影、地质勘察、空中巡视、飞行训练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胡继忠设计超轻型飞机的想法,源于他看到农民们肩背手提喷洒设备在田间劳作的经历,这样不仅速度慢,而且十分费力,有时甚至出现人员中毒,他决定设计可供使用的农用飞机,造福人民。从1973年起,他为自己订了个十年规划:前五年准备,学有关知识进行设计;后五年行动,造出飞机。到1976年,胡继忠已经拟定出三种小型农用机的设计方案,并积累了大量的飞机设计资料,还学会了车、刨、钳、焊等多种加工技术。

1978年,胡继忠遇到了一桩设计超轻型伞翼机的任务,他立刻积极地投入了行动。有了过去几年做出的计算结果和图纸,很快就完成了飞机总体设计和部件设计。胡继忠身兼数职,晚上是设计师,设计室是他的宿舍,工作台是一张不足一平方米的绘图板,白天他是工人,又是领导,是工艺师,又是检验师,是调度,又是后勤。工作条件虽然差,却干得热火朝天,常常到深夜。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飞机就造好了,胡继忠亲自给飞机取名叫:“蜜蜂1号”。

“为什么叫‘蜜蜂’?蜜蜂辛勤劳动,自己不觉得什么。我们这些人整天忙碌,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是我们的本分。我们的工作用蜜蜂酿蜜来比喻,是很合适的。就这样,给我们造出的小飞机,取名叫‘蜜蜂’。”蜜蜂1号试飞期间,胡继忠解释飞机名字的由来。

“蜜蜂1号”超轻型飞机试飞成功

伞翼结构简单、拆装容易,但气动性能不如普通机翼。1982年4月,胡继忠设计了带有普通机翼的蜜蜂2号超轻型飞机,很快得到了农机研究院的重视,并进行了农药喷洒实验,效果非常好。他又当即决定尽快研制载重量大的超轻型飞机,一次可以喷洒更多的农田。

就这样,胡继忠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一刻不停地工作,不断改进“蜜蜂”系列飞机的性能,一架又一架新机型被研制出来。1984年,光明日报曾发表《逆风勇飞翔,蜜蜂上蓝天》的长篇通讯,报道他的事迹。1987年,新西兰总理访问我国,蜜蜂飞机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新西兰总理。

“蜜蜂2号”在飞行

1985年,“蜜蜂3号”超轻型双座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89年,胡继忠率领一支队伍用三架蜜蜂3C飞机进行了一次横跨中国的万里编队飞行,全程5100公里,经受了长距离飞行和恶劣环境下飞行的考验,开创了超轻型飞机长距离编队飞行的纪录

四座热气飞艇“蜜蜂6号”

左为胡继忠

因为推动超轻型飞机事业的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胡继忠被国际航联授予“FAI.Colibri奖状”,他是第一个获此荣誉的中国人;航空部也先后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国青年科技专家”和部级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按理说,在他功绩卓著、“蜜蜂”成群时,该喘口气了。但胡继忠追求的人生目标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只要活着,就要为社会做点事。1995年9月,他和团队研制的共轴式无人驾驶直升机也首飞成功了,再次填补了国内航空领域的空白。

海鸥共轴无人直升机试飞

建设国内首个共轴双旋翼直升机试验室

2010年,共轴无人直升机M28(海鸥二号)实现自动起飞和自动着陆飞行

三十几年来,胡继忠和他带领的团队研制成了从伞翼机、单座、双座和三座超轻型飞机、共轴直升机到热气飞艇和氦气飞艇等20多种“蜜蜂”系列飞行器,这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可称为“奇绩”。“蜜蜂”系列飞行器已广泛应用于植保灭虫、森林看护、警务巡逻、观光旅游、航空遥感等领域,并出口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深受欢迎。

1998年,四架蜜蜂飞机编队飞行,从北京传递“98航展会旗”按时到达珠海参加航展开幕式

2001年,研制双体氦气飞艇并实现首飞

参与“蜜蜂”无人机研制的老专家(左二为胡继忠)

“像一头牛似地把一生献给世界”

累累的硕果,闪光的奖牌,凝聚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人生路上,胡继忠始终葆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与使命担当。在他看来,一个共产党员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必须过好三“关”:那就是苦乐观(关)、名利观(关)、生死观(关)。

工作中,他充满了吃苦干劲。学生王吉东说,加班加点就是胡老师的家常便饭。研制蜜蜂3号期间,胡老师和同事们大年三十还在办公室画图,伴着除夕的鞭炮声回家,初一早晨又来设计。

“一个人如果永远的忠实,没有半点个人的保留,把自己整个生命都交给党,那他才算用出了生命的最大限度,这样,在他的生命中就没有什么痛苦可言了。”胡继忠在日记中这样勉励自己。

对金钱、名利,他无暇顾及。很长时间内,他不知道自己挣多少工资,钱发下来有多少算多少,发工资的同志有时和他开玩笑:“下次再发工资时,就给你扣下几张。”他总是笑一笑了事。职称评定,评功报奖,他都不是内行,在他看来,一个人对国家对人民贡献的多少才是货真价实的。他设计的飞机很多都得了奖,但很少是自己申报的。长期以来他一直超负荷工作,忙时经常来不及回家吃饭,一个面包、一包方便面就非常满意。在室里,他责任最大、担负的工作任务最多,但从不多拿一分钱。

胡继忠说:“我不喜欢‘名声’,也没必要叫别人知道我,只要我能像一头牛似地把一生都献给这个世界就行了。……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对待它们的最好办法是把它淡化,来之淡漠,失之泰然,不把它放在心上,更不要刻意追求,这样,就能做到不被名利所困扰,就能一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于生死,他也有独到的理解。他经常说,“每个人早晚都要死。在生存期间尽量去做一些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才活得值得,如果一个人为他所热爱的事业死了,那种死也是痛快的。”在一架新研制的飞机试飞的时候,每次他都先上去。也曾不幸发生事故,他摔成腰椎压缩性骨折。但养病期间,他还躺在床上画图。为了工作方便,胡继忠在他54岁那年又学会了自己驾驶飞机。

胡继忠驾驶M16直升机

在学生眼中,他的所作所为无愧于“立德树人”四字。学生王吉东说,胡老师经常支持北航小飞机协会和航模协会,多次组织大学生的飞行夏令营学习飞行驾驶技术。2013年,胡继忠拿出50万元,支持航空学院开展学生科技活动。

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胡继忠对待工作严格认真,所有的设计图纸、报告,他都会仔细审查、逐字校对。平时工作雷厉风行,想到什么事情马上处理,从不拖延。“胡老师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我们是一种言传身教的良好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把这种严谨精神一直沿用着、传承着。”

为人处世无私大气,对待工作勤奋忘我,胡继忠是北航的“养蜂人”,更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书写了“蜜蜂精神”,用他的话说,就是“辛勤劳动,为民造福”。简短八字,力若千钧。

逆风勇飞翔,矢志上蓝天。从青年时以身许国,开拓我国超轻型飞机事业,到暮年时至善报国,急难时刻竭尽绵薄之力。胡继忠心中始终镌刻着一个大写的“国家”。他就是这样一位真实、普通又典型的北航人,他的身上折射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力量。


版权所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京ICP备05004617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8001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邮编:100191  建设维护:北航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