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10月19日电(航宣)
10月18日,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典礼与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同步在浙江温州举行,我校孙津济、宁晓琳、郑世强、蔡开泉、李建利5位教师获奖,位列高校获奖人数第三名。其中,孙津济教授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由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设立、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同设立并组织实施,面向全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奖项。该奖旨在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表彰奖励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获奖人数不超过100名。
获奖人简介
孙津济
孙津济,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磁轴承技术及应用研究,围绕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明并提出多种混合磁轴承结构与设计方法,以所取得研究成果为主体,应用于我国首台磁悬浮飞轮型号,并在我国第一颗新技术试验卫星“实践九号”成功搭载;应用于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并列入型号研制,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3)、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5)、中国专利金奖(排名2)、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及当届唯一的WIPO设立的杰出青年发明者奖、出版专著1部(第二作者)并获国防工业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
宁晓琳
宁晓琳,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教授。目前主要从事航天器自主导航方法和心脑磁测量研究,在航天器天文导航、组合导航、最优估计和信号处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突破了地球卫星、深空探测器和远程战略导弹的自主天文及组合导航系列方法,攻克了航天器导航定位准和定位快的问题,并应用于“嫦娥二号”、“嫦娥四号”与 “天问一号”和某型号远程战略导弹导航系统的研制中,提供了重要的导航技术手段和关键技术支撑。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其中SCI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教材两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0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和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201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奖励计划,2017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2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郑世强
郑世强,教授、博士生导师,精密仪器与量子传感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磁悬浮技术与智能机电装备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共用技术、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任务等课题,参与研制成功30kW-66000r/min高速高能量密度磁浮电机、DN400CF型超高真空大抽速磁悬浮复合分子泵等,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蔡开泉
蔡开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网络化协同空管技术研究,在航路安全容限监测、航路网络协同调控、四维航迹精细管控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应用于民航多项空管工程建设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空管科研计划、民航安全能力建设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多项,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20年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李建利
李建利,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导,长期从事机载位置姿态系统(POS)的高精度测量方法与应用研究,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提出了一种小型高精度光学陀螺惯性测量单元确定性误差建模标定方法和POS初始对准与组合估计方法,提高了机载位置姿态测量系统测量精度,支撑了机载高精度POS的研制,为提升高分辨率航空遥感载荷成像精度和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合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4)、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4)和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5)。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