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故事 . 爱的传递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捐赠故事 . 爱的传递 -> 正文

【爱的传递】文传源:六十余载爱绵延

发布日期:2017-04-17   点击量:

【摘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年来,北航的校园捐赠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多位老教授慷慨捐赠出他们并不算丰厚的积蓄的一部分,用于对家庭贫困和品学兼优学生的资助,在传递慈善精神的同时,也助力大学文化底蕴的提升,传播正能量。这些老教授在各自的科研战线奋斗了数十载之后,又因对青年学生的关爱而走到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之歌,他们的拳拳爱生之情,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令师生铭记于心。自动化学院的文传源教授,就是这些但求事功,不事张扬的老教授其中之一。

按下门禁电话呼叫,来到二楼,文传源教授与夫人已经带着慈祥的笑容等在门口。令人惊讶的是,近一小时的交谈下来,记者发现生于1918年的文传源教授,思维清晰,谈吐干练,对国外最新的科研成果了如指掌,很难让人相信他已经近百岁高龄。文教授的家中,布置简洁朴素,没有任何豪华或多余的装饰,一如在这短短的采访时间内,他留给人的印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生活上节俭朴素的老教授,两次分别捐出自己的奖金和积蓄,用于对家庭贫困和品学兼优学生的资助。

爱生如子,倾心育苗

文传源教授与博士生在一起

教书育人几十年来,文传源教授对待学生始终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般,有学生生病,文传源教授就让爱人就给他送饭,视学生如家人一样,能为他们做一点就多做一点。有一个博士生,在博士后期思维有些困难,学得比较吃力,细心的文教授担心他身体坚持不下来,怕他生病,就让他直接去工作,每年都派人去看他,让他把博士论文完成了再回来答辩。所以,文教授跟学生的关系相当亲密,逢年过节家里都有不少学生来探望他。

“我1949年从衡阳转到北京人民空军训练部工作,1951年在华北大学工学院任副教授,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来到北航。60多年来,优秀的学生很多。但是因为工作比较忙,任务比较重,我一直觉得在生活方面对学生关爱不够,直到现在也很愧疚。”回忆起往事,尽管已经为学生们在学业上、工作上、生活上考虑了很多,文教授依然遗憾没能为他们做更多的事。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爱满天下,爱生如子”,文传源教授以这句话为座右铭,几十年如一日,为学生无私奉献。也正因为如此,离休后的文教授,萌生了将这份爱生之情传递下去、捐赠奖助学金关爱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的愿望。

殷殷期望,寄意深远

在自动化学院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张维维、副校长魏志敏为文传源教授颁发捐赠证书

数年前,文传源教授就曾与其他几位教师一起,捐出了自己获国家级教学一等奖的奖金5万元,去年11月,他再次捐出10万元,交由教育基金会管理,用作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的奖助学金。

“我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这些钱都是从我的工资里一分一分节省出来的,清清白白。”文传源教授如是说。文教授回忆道,他在1936年分别考上了湖南长沙第一高级中学和第一师范,由于父亲务农,家境不好,借了同学的钱凑齐学费,先进入第一中学学习了两星期。但是家里并没有寄钱来,无法还钱,只好转到不用交学费和食宿费的第一师范。“当时我想考大学,但是第一师范毕业后必须去工作两年,分散精力,担心以后没有办法考大学,我当时急的晕了过去。”文传源教授笑谈起当年求学若渴的自己。后来,文教授没有等到第一师范毕业,就使用了同等学力报考了大学。回忆起当年艰难的求学时期,文教授不愿看到同样的事情重演,想尽他的微薄之力,帮助那些家庭贫困但学习优秀的孩子。

回首在北航的60余年光阴,念及与并肩作战的战友和一心向学的学生们共度的美好回忆,那光辉而又平淡的岁月在文传源教授的脸上镌刻出的除了坚定,还有对国家的未来、对青年学生的期望。文教授认真地表示,自己已经快要100岁了,还在坚持工作,也希望现在的大学生们能够身体健康,学业有成,将来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

“现在的大学学费,一年几千元,这10万元,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很快就用完了,但是如果这微薄的资助,能激发同学们的斗志,鼓励他们在学业上知难而进,就达成了我捐款的初衷。”文传源教授边说划出一个坚定的手势,语调也变得兴奋了起来。

文教授介绍道,自己在1957年受到发展经济、热爱祖国、勇攀科学高峰思潮的激励,考虑到应该在科研上为国家尽一份力量,因而提出研制无人机的大胆想法,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虽然整个过程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是还是挺了过来,无人机试飞取得了圆满成功。因此,他也希望现在的青年学生,做学问要知难而进,并且必须知难而进,就像“推车上山”一样,到了最后那关,大家都费了力气、费了时间,但有的人冲得过去,有的人冲不过去。所谓知难而进,就是要思考怎么样把它冲过去,要怎么想办法冲过去,力争在科学上面,在创新方面,在国家的建设方面,都能作出贡献。

老当益壮,笔耕不辍

近百岁高龄的文传源教授仍坚持伏案工作

谈到兴起,文传源教授拉开了书房的门,映入眼帘的是杂而不乱的工作台,堆满了专业书籍的厚重书架,桌上还摆着笔墨纸砚。文传源教授向记者介绍道,自从1988年离休后,他又接受了返聘,继续搞科研,还带研究生,直到2003年培养完最后两位研究生,这才算真正“功成身退”。只是身已退,心未远,据悉,文传源教授离休后基本建立了一个关于仿真学科的“相似理论”体系,1989年开始发表相关理论,2005年发表了三篇文章,2009年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更深一步地论述这个问题,基本建成了“相似理论”体系。同时,文教授还关注综合系统论,1992年开始写第一篇文章,后来连续发表10多篇相关文章,基本建立了“综合系统论”理论体系。

文传源教授说,现在他有时会练练毛笔字或者写写诗,“以我手写我心”。他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了为去年自动化学院60周年院庆和今年除夕的瑞雪所作的两首诗,以毛笔誊写,字迹工整,笔锋有力,诗文朴实而大气,正如文传源教授近百年人生的写照。文教授还说,最近他在搜集对自然科学有独特见解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资料,想阐述他们的思想,写一部专著。目前琐碎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以及研究的工作量大,探索研究新的理论需要时间,一时还没有清晰的头绪,但是他仍打算知难而进,一步步踏实研究,冲破最后那关的阻碍。

这位近百岁高龄的老教授,在过去,以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师者仁心”的真谛;在现在,虽已年老,但依旧壮心不已,爱生之情不减,醉心科研,慷慨捐赠,以资后学;在未来,这份贯穿其一生的“推车上山”精神,必会以前人之贤,启后生之志,他那对学生朴实的大爱也必将绵延下去,如星星之火,促捐赠文化燎原。

【结语】在北航,有一些像文传源一样的老教授,他们奋战在一线时热爱工作,爱生如子,退休后也老有所为,为学校的发展、为科研的进步、为国家的建设,都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为人低调,慷慨地捐出自己并不丰厚的一部分积蓄作为奖助学金,用于对青年学生的资助和激励,却不事张扬,只是在背后默默地关心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的成长。正如文传源教授所说,10万元这个数字,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是我们相信,这些捐赠更大的意义在于精神财富,能教育学生要有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将老教授们的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像接力棒一样,代代传承。

(北航新闻网记者孙也程采写)

附:

文传源教授于1918年出生,湖南省衡山县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学家和该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从事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方面的教学、科研与设计研制工作,组织和开展综合系统论与人体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为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了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的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无人机技术的新篇章。2014年11月,文传源教授捐赠10万元,用于北航学生的奖助学金。

版权所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京ICP备05004617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8001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邮编:100191  建设维护:北航教育基金会